修订目的—— 现行的《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是人事部在1997年制定的。此次《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简称《规定》)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改,以解决新变化与现行制度的衔接问题。 ——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化解人事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纠纷处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从而保证人事争议案件能够得到客观、公正、及时的处理,有效地化解人事纠纷,维护和谐的人事关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需要人事争议仲裁发挥更大作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由单项改革进入到综合配套改革阶段,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经常出现人事关系的变更和解除,由此产生的人事纠纷不断增加。 ——公务员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的出台,要求人事争议仲裁处理规定相应跟进。这两部法律法规明确将聘任制公务员和军队文职人员的争议纳入人事争议仲裁的范围。 考虑到地方差异,《规定》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受案范围—— 主要适用于五类人事争议 职称评审等争议不在此列 李某是一个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2003年,他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2005年聘用合同到期后,双方没有续签,但李某仍在原单位继续工作。2006年,单位突然提出解除聘用关系,李某不服,向人事仲裁委请求继续履行聘用合同…… 其实,不单像李某这种因合同到期后继续工作而不续签聘用合同的争议可提请仲裁,其他如关于约定服务期发生纠纷等人事争议均可提请仲裁。根据《规定》,人事仲裁的受案范围主要适用于五类争议: (一)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四)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五)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仲裁的其他人事争议。但《规定》特别指出,因考核、职务任免、职称评审等发生的人事争议,不按本《规定》而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此外,《规定》实行申请人单方申请制度,即人事争议发生后,只要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争议事项符合仲裁机构的受理条件,仲裁机构都应当受理,启动仲裁程序。对方不提交答辩书或者不出庭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仲裁程序—— 五方人士组成仲裁委员会 结案期限不能超过120天 仲裁程序主要包括:仲裁申请、受理、开庭审理、调解、裁决等主要环节。当事人应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有管辖权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将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当在受理案件之日起90日内结案。需要延期的,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批准,可适当延期,但不得超过30日。 在仲裁委员会组成上,《规定》要求由五方人士组成,即公务员主管部门代表、聘任(用)单位代表、工会组织代表、受聘人员代表以及人事、法律专家,体现了多方原则,使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更具有代表性。 另外,中央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设在人事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州、盟)、县(市、区、旗)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独立办案,相互之间并无隶属关系。 链接 我国10年处理人事争议案件近10万件 人事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1997年《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级仲裁机构已累计处理人事争议案件近10万件。 目前,在全国形成了一个有2532家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构成的人事争议仲裁组织体系。中央一级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成立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近98%的地市和75%的区县设立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全国现有专兼职仲裁员19000多名。
|